「飢餓式行銷」已不太算是一個新穎的行銷手法,它在業界已流行了好一陣子。但是,它卻被許多行銷人視為一個相當有效的行銷手法,也有許多報導與文章
讚頌這種行銷手法的效果有多麼顯著,甚至可以可以讓一間原本要倒閉的日本雷神巧克力公司起死回生(雖然這種報導與真實情況有很大的出入)。也許,很多老闆因此想學習這門技術的精隨,並好好複製,
說不定哪天也能成為第二個雷神,台灣之光。
真要這樣想,你的公司可能就因為這一念之差而被雷到,你也會好好體驗什麼叫做「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我們先給飢餓式行銷下個基本定義:所謂飢餓式行銷,就是限量供應;詳言之,也就是藉由控制供給量,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然後創造話題,提升知名度,而且由於讓消費者對於特定的產品或服務有了「物以稀為貴」的印象,就可以進一步刺激需求,增加市占率。
這
種論述看似言之成理,實際上卻完全忽略商業運作的本質:廠商的生產的商品與服務必須依循「生產分配」(production-distribution)
制度在市場上進行交換,以獲取維持生存所需資源。簡單地說,廠商的產品與服務必須經過生產分配制度才能賣到消費者手中,也才能從中獲利。至於什麼是「生產
分配」制度呢?簡言之就是依據需求決定生產量,並且依據需求分配產品。在這個制度下,需求就成為這個生產商品與服務廠商,也就是供應商,最重要的行動依
據。
所以,當供應商從零售商接獲訂單時,它一定會從零售商的需求量計算所需生產量,因為這是它在決定生產量這件事情上面最重要的資訊來源。
這個時候再回來看現在被許多「行銷專家」視為秘密武器、最終決戰奧義的「飢餓式行銷」,你就會知道它有多危險。有多危險呢?還好啦,頂多讓一個人辛苦經營的事業毀於一旦,打包收工而已。
使
用飢餓式行銷的關鍵就在於:你知道實際的需求量,但你控制供給量,造成供應不足。試想如果這種手法如果奏效,刺激了消費需求,那麼下一步會是什麼?以販賣
巧克力條為例,按照生產分配制度的運作方式,零售商會要求增加出貨量。這樣看起來好像很不錯,對吧?但是,如果今天你是供應商的話,你基本上是依據零售商
的現況需求計算未來的生產量以供出貨。如此一來,你就因為自己用了「飢餓式行銷」手法增加自己的生產與出貨管理的困難度。如果再加上考慮現實生活中,零售
商通常也會因為產品看似熱銷而決定多訂一些貨,所以你的訂單的量會因此增加,但你卻難以精確估計出實際的需求量,從這一刻開始,你就掉入飢餓式行銷的死亡
陷阱了。
為什麼呢?因為市場上實際的需求量並沒有那麼多,而你的手法卻創造出許多假性需求,等到這些短期效果一消
失,需求就會開始回穩,但是零售商的訂貨量是依據你的出貨量、銷售現況、還有它對於未來銷售情形的預測決定訂單;同樣地,如果零售商的訂單是你出貨量的重
要依據,那麼等你知道市場回穩必然也要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你會做的事情十之八九就是:根據之前的訂單生產,然後出貨。所以等到你知道市場已經回穩,開
始減少出貨時,為時已晚─你會看到即使你已經降到最低出貨量,你的商品在市場上還是多的不得了,零售商也因為你的產品庫存太多而不願意訂貨,而你這時為了
維持營運,又必須持續生產。到最後萬不得已,你只好降價以刺激銷量,但此時你在市場上已經有許多銷不出去的產品,為了要達到顯著效果,價格必須降得夠低才
行。結果,降價求售導致嚴重虧損,你的公司很有可能因此關門大吉。
讀到這裡,你還覺得「飢餓式行銷」有那麼神奇嗎?或者是你開始覺得它是一顆誘人的毒蘋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