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複製貼上

星期二, 12月 24, 2013

改變,正在進行

我第一次看到這部影片的時候記得是在2008年,印象中是美國一所高中老師的簡報,它說的是競爭力問題,現在分享的是翻譯後的中文版。很多人說看不懂這簡報的重點是什麼,所以我在此解釋一下。

首先,它先告訴讀者,量變會引起質變,道理大家都知道,就是某個東西多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引起改變,通常是改變現有秩序。

再來,簡報中舉了很多數據,顯示中國大陸與印度高智商人數之多,遠超過美國現有的高智商人口。回到前面的理論,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當這些高智商人口再持續累積至一定數量以後,會有什麼改變發生呢?

如 果難以想像,那就回顧一下世界中心的轉變吧。簡報中提到,英國在1900年時曾經是世界的中心,這個領導地位不到50年的時間就易主,換成美國。原因呢? 美國的人口遠多於英國,而優秀人才的數量也就遠多於英國。再回到剛剛簡報中提到中國大陸與印度高智商人口數量之多,就不難理解前面所提及的數據,它的重要 性在哪裡了。

而其他正在進行的,是資訊與電腦科技帶來的改變。人類因為在生活中愈來愈依賴網路和電腦,所以這兩樣東西的發 展日新月異。結果,資訊傳遞的速度因網路科技而一日千里,幾乎新的知識一旦被創造出來,就會馬上被傳遞出去;電腦的運算能力愈來愈強,在我們有生之年,就 有機會買到一部比自己還聰明的電腦。

這代表什麼?試著想想看把這些資源投入到中國大陸與印度可能會發生什麼事吧!

這個投影片就是在提醒美國,他們最引以自豪的人力素質與先進科技,這兩項優勢正在流失。這個國家的網路覆蓋率在世界只排第20名,而盧森堡在這部投影片正在製作時,剛超越了美國。在國家競爭力的層次上,美國要好好因應這些正在進行的改變。

那麼,這些改變對個人有什麼影響呢?回到這部投影片的主題,它說的是競爭力問題,所以愈能夠適應與應用資訊科技跟別人競爭的人,愈有機會在未來脫穎而出。

很難想像嗎?那就舉個例子好了。想想比特幣,這個虛擬貨幣是一個數學天才運用網路與電腦科技,三者結合後的產物,這個人恐怕是未來世界上最有錢與最有權力的人。只要他想要,在資訊世界裡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他的對手。

這篇文章的讀者,你呢?你打算如何因應這些現在進行式?

改變,正在進行。

星期一, 12月 16, 2013

職場上的「正常」現象

讀完王文華最近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的一篇文章「你正常嗎?」(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352670.shtml?ch=fb_share),心中有很深的感觸,我開始思考兩個問題:1.什麼叫「正常」? 2.為什麼老闆不能接受「創新」?

關 於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心理學家提供了一個相當具有說服力的說法:符合團體規範的行為就叫「正常」。團體的範圍可大可小,可以是家庭、一間公司、或是一個社 會。那麼,團體規範是怎麼來的呢?心理學家說是人與團體中其他人互動所得的結果;不過,組織理論學者在這方面的見解更為深入,他們說,規範是團體成員的共 識,而團體領導人的影響力是關鍵。文中提到,很多人在出社會之後會覺得職場上與他們想像的不同,有很大的落差。在現實生活中,大學以上的畢業生更是如此。 我想關鍵或許就在於:大學鼓勵理性思考,所以愈能夠做到這一點並且在報告上能夠呈現自己理性觀點的人,受到的評價會愈高,在學校就愈被視為「正常」。但 是,出了社會以後,想法符合主管或老闆心理邏輯的人才是正常人,標準不同了,個人的認知落差也就因此產生。

而 上述的規範的差異或許就是老闆不能接受創新的原因:創新是基於理性思考或個人靈感得來的。理性思考是基於事實,不受個人主觀好惡進行的思考,而個人靈感是 自己當下靈機一動的想法,充滿了個人的主觀意見。一個創新方案的基礎不是具備上述兩者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兩者兼具。想想看,這樣的建議,符合主管或老闆心 理邏輯的機率有多少?也難怪許多創新方案難以被接受,除非這個想法跟主管或老闆的基本觀念一致。所以,老闆不能接受許多創新提案,是再正常不過的社會現 象,只是很多大學以上的畢業生要經歷一段時間體驗後才會發現,而發現以後又無力改變,就開始有了文中的形容:「『正常』的同事,升遷比較順遂。每家公司都 強調『創新』,但接受『異常』想法的老闆很少。主席總是鼓勵大家發言,但不『中聽』的意見立刻會被打槍。」創新的方案通常不中聽,不中聽就會被駁斥。

或許,想做少數人,就要有被屏除在外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