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式行銷」已不太算是一個新穎的行銷手法,它在業界已流行了好一陣子。但是,它卻被許多行銷人視為一個相當有效的行銷手法,也有許多報導與文章
讚頌這種行銷手法的效果有多麼顯著,甚至可以可以讓一間原本要倒閉的日本雷神巧克力公司起死回生(雖然這種報導與真實情況有很大的出入)。也許,很多老闆因此想學習這門技術的精隨,並好好複製,
說不定哪天也能成為第二個雷神,台灣之光。
真要這樣想,你的公司可能就因為這一念之差而被雷到,你也會好好體驗什麼叫做「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我們先給飢餓式行銷下個基本定義:所謂飢餓式行銷,就是限量供應;詳言之,也就是藉由控制供給量,造成供不應求的現象,然後創造話題,提升知名度,而且由於讓消費者對於特定的產品或服務有了「物以稀為貴」的印象,就可以進一步刺激需求,增加市占率。
這
種論述看似言之成理,實際上卻完全忽略商業運作的本質:廠商的生產的商品與服務必須依循「生產分配」(production-distribution)
制度在市場上進行交換,以獲取維持生存所需資源。簡單地說,廠商的產品與服務必須經過生產分配制度才能賣到消費者手中,也才能從中獲利。至於什麼是「生產
分配」制度呢?簡言之就是依據需求決定生產量,並且依據需求分配產品。在這個制度下,需求就成為這個生產商品與服務廠商,也就是供應商,最重要的行動依
據。
所以,當供應商從零售商接獲訂單時,它一定會從零售商的需求量計算所需生產量,因為這是它在決定生產量這件事情上面最重要的資訊來源。
這個時候再回來看現在被許多「行銷專家」視為秘密武器、最終決戰奧義的「飢餓式行銷」,你就會知道它有多危險。有多危險呢?還好啦,頂多讓一個人辛苦經營的事業毀於一旦,打包收工而已。
使
用飢餓式行銷的關鍵就在於:你知道實際的需求量,但你控制供給量,造成供應不足。試想如果這種手法如果奏效,刺激了消費需求,那麼下一步會是什麼?以販賣
巧克力條為例,按照生產分配制度的運作方式,零售商會要求增加出貨量。這樣看起來好像很不錯,對吧?但是,如果今天你是供應商的話,你基本上是依據零售商
的現況需求計算未來的生產量以供出貨。如此一來,你就因為自己用了「飢餓式行銷」手法增加自己的生產與出貨管理的困難度。如果再加上考慮現實生活中,零售
商通常也會因為產品看似熱銷而決定多訂一些貨,所以你的訂單的量會因此增加,但你卻難以精確估計出實際的需求量,從這一刻開始,你就掉入飢餓式行銷的死亡
陷阱了。
為什麼呢?因為市場上實際的需求量並沒有那麼多,而你的手法卻創造出許多假性需求,等到這些短期效果一消
失,需求就會開始回穩,但是零售商的訂貨量是依據你的出貨量、銷售現況、還有它對於未來銷售情形的預測決定訂單;同樣地,如果零售商的訂單是你出貨量的重
要依據,那麼等你知道市場回穩必然也要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你會做的事情十之八九就是:根據之前的訂單生產,然後出貨。所以等到你知道市場已經回穩,開
始減少出貨時,為時已晚─你會看到即使你已經降到最低出貨量,你的商品在市場上還是多的不得了,零售商也因為你的產品庫存太多而不願意訂貨,而你這時為了
維持營運,又必須持續生產。到最後萬不得已,你只好降價以刺激銷量,但此時你在市場上已經有許多銷不出去的產品,為了要達到顯著效果,價格必須降得夠低才
行。結果,降價求售導致嚴重虧損,你的公司很有可能因此關門大吉。
讀到這裡,你還覺得「飢餓式行銷」有那麼神奇嗎?或者是你開始覺得它是一顆誘人的毒蘋果呢?
禁止複製貼上
星期一, 9月 08, 2014
星期五, 7月 04, 2014
系統思考下的低薪現象與解決之道
最近勞工的低薪問題再一次浮上新聞版面,無論勞資雙方如何檢討對方是無良企業或草莓勞工,都只圍繞著一個問題核心:究竟工資多少才算合理?想當然爾,勞資雙方對此一定各執一詞,而媒體評論者憑一己好惡的發言對於解決問題的實際效益如何,自不待言。
基本上,想要解決問題,就得看清問題的本質,而這有賴各種社會科學理論輔助,非個人好惡即為已足;今日因低薪現象所引發的各種複雜社會議題,其實背後的問題結構非常單純,所以這篇文章將用最簡單的供需法則解釋,但以系統思考的概念模型呈現,以明確指出問題癥結,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有人能夠對症下藥,讓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一、勞動市場的基本結構:
首先,經濟學中所稱的市場,其實就是資源交換的場域, 依其特性可以分為要素市場與商品市場;勞力對價交換的場域,多稱為勞動市場,其實是屬於要素市場的範疇。但無論是哪種市場,都會遵循供需法則而達到穩定狀態,如果以價格表示此一狀態,就可以稱為均衡價格,勞動市場在長期穩定狀態下的均衡價格即稱做平均工資。
平均工資在勞動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同時影響著勞方的勞力需求量與資方的勞力供給量:一方面,如果平均工資愈高,勞方樂於提供勞力,但是勞方提供的勞力愈多,則市場上勞力的供給愈充沛,將使得勞力的交易價格愈低,平均工資因而愈低,形成一平衡迴路;另一方面,如果平均工資愈高,則使得資方購買勞力這項資源的意願與數量降低,但組織是資方最重要的資產,勞力是組織運作的要素,隨著組織運作與成長,資方將需要更多的勞力,此一需求將使資方購買意願及數量提高,勞力的交易價格因而提高,進而提高平均工資,所以勞力的需求量與交易價格間亦形成一平衡迴路。鑑於過去勞資關係發展史,勞方經常受資方打壓,為維持國家長治久安,政府通常會介入勞動市場,訂定最低工資標準,我國亦復如此,所以我國勞動市場的資本結構是由兩個平衡迴路構成,可示之如圖1:
圖1 勞動市場的薪資決定機制 |
二、影響勞動市場的其他因素
此外,在工業社會中,勞力供給呈現高度專業化,故與教育體系所訓練的各式專業人力數量有關;當教育體系所訓練出的人力數量愈多,市場上的勞力供給量即愈多,但勞力供給量愈多,則將因市場上競爭者愈多而使得教育體系訓練出的人力數量愈少,所以勞力供給量與教育體系訓練的人力數量兩者形成一平衡迴路,與圖1的勞動市場薪資決定機制結合,即如圖2所示:
圖2 教育體系對於薪資決定機制的影響 |
勞動市場的供需動態決定了平均工資水準,亦即市場的交易價格,而整個供需機制又置於各類服務市場所構成的資源環境中。服務市場的勞力密度將影響資方的勞力需求量,而勞力密度又為市場的勞力承載量與勞力供給量所決定,故勞力市場上的交易價格、勞力供給量、服務市場勞力密度、勞力需求量之間又形成一個平衡迴路。再依經驗法則於各迴路標記時間延滯之處,即如圖3所示:
圖3 市場規模與教育體系對於薪資決定機制的影響 |
三、政府政策對於勞動市場的影響
然而,後來政府為了促進國內產業轉型,廣設大學教育機構,此一政策使得教育機構數量變多,連帶增加教育體系訓練的人力數量;此時市場上供給與需求面的平衡迴路依序啟動以維持系統平衡,使得交易價格因而下降。表現在現實生活中,即是教育機構訓練出許多大學學歷以上的畢業生,而擁有大學以上學歷勞動者的平均工資逐年下滑,失業率卻逐年攀升。後來,政府為了同時解決低薪與高失業率兩項問題,祭出了補貼企業雇用勞力的政策方案,即是現在廣為人知的22K補助方案的前身。在此一政策方案的影響下,即造成「政府愈補貼企業,就業率愈高」的效應;但另一方面,該政策方案又與失業率連動,即失業率下降時,代表社會上的失業問題減輕,而補貼金額將隨之降低。所以就形成了「政府愈補貼企業,就業率愈高,但薪資水準卻有如江河日下」的現象,亦即勞動市場的交易價格、勞力需求量、失業率、以及政府補貼金額四者間形成使平均工資日益降低的增強迴路,如圖4所示。
圖4 教育政策、最低工資政策、促進就業方案對於薪資決定機制的影響 |
圖5 教育政策、最低工資政策、職業訓練方案對於薪資決定機制的影響 |
四、小結
然而,此一作法只是創造新的平衡迴路而已,實無助於改善社會當前面臨的低薪問題;復因勞力市場上正呈現供過於求的狀態,所以在一連串平衡迴路的作用下,勞動市場上的交易價格依舊低迷,薪資水準始終無法提升。先前政府曾打算藉由擴大市場腹地作為因應:亦即腹地擴大將提升服務市場的勞動人口承載量,一方面降低市場的勞力密度,另一方面,因腹地變大,服務市場再次獲得成長空間,連帶提升勞動市場中資方的勞力需求量,使得勞動市場的交易價格將因此提高。雖然這類解決辦法正如古代築堤防洪之法一般,均非長久之計,然就欲解國內目前燃眉之急的立場言,倒不失為一可行方案。但囿於國內的政治意識形態之爭,一再延誤時機,可預見此一政策方案未來若非胎死腹中,成效亦相當有限。
經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政府一開始所採用的問題解決方案先是使問題日益嚴重,後採取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如果成功雖可解一時之需,但若未來勞力市場再度飽和,則低薪情況恐較今日為甚。
其實,針對目前勞力市場飽和且供過於求的情形,解決之道只在於設計能夠直接減少勞力供給量或增加勞力需求量的政策方案而已。
星期五, 6月 20, 2014
見樹又見林的思考方法─系統動力學
管理學中雖然存在許多分析方法,但是大部分都需要在整體或微觀層次兩者之間作一取捨,套句教科書的話:若非見林不見樹,就是見樹不見林。如果想要見
樹又見林,很容易就能夠把一個小議題寫成一篇鉅著,但是又臭又長的文章卻會令人不想閱讀,所以有些人想用圖形方法加以表示,如此既能有效縮短篇幅,又能讓
人一目瞭然,並且增加文章的可看性,這是系統動力學發展的部分歷史,而這篇文章就是要來簡介系統動力學的思考方法。
想像一下,如果要說明國內近年來的人口變化情形,直覺上什麼方式比較適當呢?大部分人可能會把國內人口的概況、出生情形、死亡情形分別說明,然後再兩兩呈現其間的相互關係,最後再以總結的方式呈現整體關係。所以一般來說,我們可能會看到如下行文:「我國人口深受出生與死亡兩個因素的影響:當出生人數愈多,則國內人口將因此增加,而人口增加將進一步導致出生人數愈多;另一方面,人口愈多將導致死亡人數愈多,但死亡人數增加卻會導致人口數減少。在這樣的結構下,我國人口自1990年以來...」。
如此一個簡單的議題就成了一篇厚厚的研究報告,但決策者究竟可以看得下多少內容,除了少部分的情形是憑藉作者的寫作功力以外,實務上大部分的情況都是看運氣以及主事者的心情。
如果用這張圖表示人口變化情形呢:
是不是簡單多了?這是一國內人口變化的因果迴路圖。圖中藍色箭頭的尾端有一「+」號,代表前者的量增加會導致後者的量增加;途中紅色箭頭尾端有一「-」號, 則代表前者的量增加會導致後者的量減少。左邊的環路被稱為增強型迴路,在交互作用下迴路中變項所指涉的特徵會愈來愈明顯;右邊的環路則被稱為平衡型迴路, 在交互作用下迴路中所的變項特徵應該都會在到達某一程度之後停止變化,呈現動態平衡。如果再改一下,用存流量模型表示人口結構,就會如下面這張圖:
上圖也可以看成是將管理領域中各種「鍊」的概念予以模型化之後的基本型(有關管理學中「鍊」的概念所指為何,可參考我的文章〈動態系統鍊〉):圖中的方框代表存量,水管型的箭頭代表流量,而整張圖看起來就像一條鍊子。將人口變 化的概念轉換成系統動力學的存流量模型之後,就可以進行電腦模擬,掌握人口變化的情形,並且設計政策解決目前的人口問題。當然,模擬也有模擬的方法,如果 不得要領,這些模型就只能淪為不切實際的電動玩具──而且還是非常難玩的那一種;但如果掌握要領,就能夠切中要害,四兩撥千金。
這就是系統動力學的魅力:以簡馭繁,見樹見林。
想像一下,如果要說明國內近年來的人口變化情形,直覺上什麼方式比較適當呢?大部分人可能會把國內人口的概況、出生情形、死亡情形分別說明,然後再兩兩呈現其間的相互關係,最後再以總結的方式呈現整體關係。所以一般來說,我們可能會看到如下行文:「我國人口深受出生與死亡兩個因素的影響:當出生人數愈多,則國內人口將因此增加,而人口增加將進一步導致出生人數愈多;另一方面,人口愈多將導致死亡人數愈多,但死亡人數增加卻會導致人口數減少。在這樣的結構下,我國人口自1990年以來...」。
如此一個簡單的議題就成了一篇厚厚的研究報告,但決策者究竟可以看得下多少內容,除了少部分的情形是憑藉作者的寫作功力以外,實務上大部分的情況都是看運氣以及主事者的心情。
如果用這張圖表示人口變化情形呢:
圖1 人口變遷的因果迴路圖 |
是不是簡單多了?這是一國內人口變化的因果迴路圖。圖中藍色箭頭的尾端有一「+」號,代表前者的量增加會導致後者的量增加;途中紅色箭頭尾端有一「-」號, 則代表前者的量增加會導致後者的量減少。左邊的環路被稱為增強型迴路,在交互作用下迴路中變項所指涉的特徵會愈來愈明顯;右邊的環路則被稱為平衡型迴路, 在交互作用下迴路中所的變項特徵應該都會在到達某一程度之後停止變化,呈現動態平衡。如果再改一下,用存流量模型表示人口結構,就會如下面這張圖:
圖2 人口變遷的存流量模型 |
上圖也可以看成是將管理領域中各種「鍊」的概念予以模型化之後的基本型(有關管理學中「鍊」的概念所指為何,可參考我的文章〈動態系統鍊〉):圖中的方框代表存量,水管型的箭頭代表流量,而整張圖看起來就像一條鍊子。將人口變 化的概念轉換成系統動力學的存流量模型之後,就可以進行電腦模擬,掌握人口變化的情形,並且設計政策解決目前的人口問題。當然,模擬也有模擬的方法,如果 不得要領,這些模型就只能淪為不切實際的電動玩具──而且還是非常難玩的那一種;但如果掌握要領,就能夠切中要害,四兩撥千金。
這就是系統動力學的魅力:以簡馭繁,見樹見林。
星期五, 6月 13, 2014
動態系統鍊
題名是三個概念的組合:動態、系統、鍊。這三個概念目前在學術界常用,但少有人了解其真意,以致於常被誤用,所以我決定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寫出來,做個釐清。
首先是動態,動態是相對於靜態而言;在管理學中,靜態是指制度、規則、或組織結構,而動態就是在此類制度結構下所展現的行為。有些人認為動態就是一張張用量化方法呈現的表或圖,這種觀念是錯的。那些圖表只是為便於分析而呈現資料的一種方式而已。
其 次是系統,系統則是相對於片段的概念。管理學指稱的系統乃是事物之間的相互連結關係,這些連結關係構成了事物的整體,所以成為「系統」這一個概念所討論的 焦點。有些人認為所謂的系統泛指從A階段過渡到B階段,最後到C階段的歷程;這種概念其實是較著重於所謂「流程」的概念。
最 後是「鍊」,「鍊」在管理學中指的就是流程,原因是如果把事物演變的各階段以圖表示,就會呈現環環相扣的樣貌,而且從事物演變的初始階段到最終階段,看起 來就像一條鍊子一樣,所以以「鍊」稱之。一般在學習管理時,會發現策略管理領域很喜歡用「鍊」的概念討論主題,這是因為這個領域很習慣用階段論的角度討論 事物的整體發展,「鍊」的概念正好符合他們對於每個階段都要詳盡討論,卻又在最後想呈現整體互動關係的需求。現在的管理領域已經發表了很多條「鍊」,多到 令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例如從大家較耳熟能詳的供應鏈、產業鏈,到人口老化鍊,甚至公共管理的行政授權鍊,以及策略管理領域的價值鏈,其實都是從流程的 角度出發,檢視供應關係、產業演變、人口結構變化、行政權責關係、以及組織的核心價值分析等等。
首先是動態,動態是相對於靜態而言;在管理學中,靜態是指制度、規則、或組織結構,而動態就是在此類制度結構下所展現的行為。有些人認為動態就是一張張用量化方法呈現的表或圖,這種觀念是錯的。那些圖表只是為便於分析而呈現資料的一種方式而已。
其 次是系統,系統則是相對於片段的概念。管理學指稱的系統乃是事物之間的相互連結關係,這些連結關係構成了事物的整體,所以成為「系統」這一個概念所討論的 焦點。有些人認為所謂的系統泛指從A階段過渡到B階段,最後到C階段的歷程;這種概念其實是較著重於所謂「流程」的概念。
最 後是「鍊」,「鍊」在管理學中指的就是流程,原因是如果把事物演變的各階段以圖表示,就會呈現環環相扣的樣貌,而且從事物演變的初始階段到最終階段,看起 來就像一條鍊子一樣,所以以「鍊」稱之。一般在學習管理時,會發現策略管理領域很喜歡用「鍊」的概念討論主題,這是因為這個領域很習慣用階段論的角度討論 事物的整體發展,「鍊」的概念正好符合他們對於每個階段都要詳盡討論,卻又在最後想呈現整體互動關係的需求。現在的管理領域已經發表了很多條「鍊」,多到 令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例如從大家較耳熟能詳的供應鏈、產業鏈,到人口老化鍊,甚至公共管理的行政授權鍊,以及策略管理領域的價值鏈,其實都是從流程的 角度出發,檢視供應關係、產業演變、人口結構變化、行政權責關係、以及組織的核心價值分析等等。
星期日, 6月 01, 2014
北捷驚魂之後─問題不在於警覺心不足或身手不夠
這幾天最聳動的新聞莫過於捷運板南線的無差別殺人事件了,除了引起社會一陣譁然,連帶又再一次對於死刑存廢議題熱烈討論。不過,也因為這起事件,有一個新話題也相當引人注目,那就是捷運上乘客警覺性過低的議題。論者有謂這起殺人事件的部分成因與乘客警覺性不夠有相當關聯,尤其是在智慧型手機當道的今日,幾乎每位乘客都樂於當低頭族,更使得原本就不夠的警覺心降得更低,因此未來乘客都應提高警覺心;更有甚者,認為每個人最好要學些防身術,這樣未來如果遇到類似的突發狀況才能夠臨機應變。
可是,在過去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不是也有許多人在車廂內聽著隨身聽、MP3,或埋首於書報雜誌中嗎?早在捷運出現以前,在火車上、飛機裡、或其他大眾交通運輸工具中,我們不也都在做著相同的事嗎?而這些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當中,運輸時間比捷運長的,並不少見。如果警覺心不夠、不會防身術是這次事件是可以被歸責的原因,那為什麼過去大家在從事這些「危險行為」時卻可以平安無事?
其實,在一個高度法治、社會秩序良好的國家裡,這些行為都是人民信任感的表現。洛克承襲霍布斯對於國家的觀點,認為國家是人民在自然狀態下放棄個人武力所形成,而國家的功能即是維持秩序、抵禦外侮。所以,在一個理想的國家裡,人民會有這些行為表現是理所當然的,國家的責任,就在於建立並維護這種信任感。如果一個人必須有如野外求生時般的警覺心,還必須練就十八般武藝才夠資格搭乘捷運,發生事情才能不被怪說自己不夠警覺或身手不如人,那還不如不出門實在些。
問題不在於警覺心或是個人身手,而是與連日來社會上的脫序行為以及政府的治理能力有關。
星期一, 2月 24, 2014
〈一堂天文課〉的啟示:記得心中的美好
〈一堂天文課〉
當我聽著那博學的天文學家講課,
當證明與圖表整齊依序映入眼簾,
當我要分析在眼前的圖表與數據,
當我身在那博得滿堂彩的講座中,
霎時間我感到莫名的厭倦與疲憊,
直到我起身逃開,獨自一人流浪,
偶爾,就在帶有神秘濕氣的夜裡,
我抬頭並仰望著無聲靜謐的星空。
這是我翻譯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出自《草葉集》第180首。這首詩的原意是:實際體會遠勝於高談理論,而基於生活經驗所形成的知識也總比利用科學數據論證而來的抽象知識更引人入勝,藉以批評那些極具數字技巧,並因此自認高人一等的「科學家」。不過,其實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將這首詩的意境做些延伸。
我 們的生活周遭充斥著各式科學數據,似乎那才能代表真實;這些數據形成各種指導原則、待辦事項,指引我們的每一個「下一步」;許多時候,我們就這樣淹沒在這 種由科學數字所構成的世界裡,大部分的人永遠有做不完的工作與待辦事項,而精於此道者則博得了滿堂彩──雖然常常不是真心地為其喝采。
忙碌不堪與永無止盡地工作是現代社會許多人的生活寫照,但即使如此,每個人的心中依然有其不變的本質。
別忘了一直存在心中,那個純真、美好的自己。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
Walt Whitman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
When the proofs, the figures, were ranged in columns before me;
When I was shown the charts and the diagrams, to add, divide, and measure them;
When I, sitting, heard the astronomer, where he lectured with much applause in the lecture-room,
How soon, unaccountable, I became tired and sick;
Till rising and gliding out, I wander'd off by myself,
In the mystical moist night-air, and from time to time,
Look'd up in perfect silence at the stars.
當我聽著那博學的天文學家講課,
當證明與圖表整齊依序映入眼簾,
當我要分析在眼前的圖表與數據,
當我身在那博得滿堂彩的講座中,
霎時間我感到莫名的厭倦與疲憊,
直到我起身逃開,獨自一人流浪,
偶爾,就在帶有神秘濕氣的夜裡,
我抬頭並仰望著無聲靜謐的星空。
這是我翻譯華特‧惠特曼(Walt Whitman)的詩,出自《草葉集》第180首。這首詩的原意是:實際體會遠勝於高談理論,而基於生活經驗所形成的知識也總比利用科學數據論證而來的抽象知識更引人入勝,藉以批評那些極具數字技巧,並因此自認高人一等的「科學家」。不過,其實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切入,將這首詩的意境做些延伸。
我 們的生活周遭充斥著各式科學數據,似乎那才能代表真實;這些數據形成各種指導原則、待辦事項,指引我們的每一個「下一步」;許多時候,我們就這樣淹沒在這 種由科學數字所構成的世界裡,大部分的人永遠有做不完的工作與待辦事項,而精於此道者則博得了滿堂彩──雖然常常不是真心地為其喝采。
忙碌不堪與永無止盡地工作是現代社會許多人的生活寫照,但即使如此,每個人的心中依然有其不變的本質。
別忘了一直存在心中,那個純真、美好的自己。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
Walt Whitman
When I heard the learn'd astronomer;
When the proofs, the figures, were ranged in columns before me;
When I was shown the charts and the diagrams, to add, divide, and measure them;
When I, sitting, heard the astronomer, where he lectured with much applause in the lecture-room,
How soon, unaccountable, I became tired and sick;
Till rising and gliding out, I wander'd off by myself,
In the mystical moist night-air, and from time to time,
Look'd up in perfect silence at the stars.
星期五, 2月 07, 2014
年輕人的希望,派遣法草案
派遣法草案終於在今日送讀,未來如若能儘速通過,國內年輕一輩的勞工階層才有機會看見未來的曙光。
多年以來,年輕勞動階層深受派遣人力現象所苦。人力派遣機制,不但妨礙公私組織人力更新,也使得年輕勞動者生涯發展受阻,在這種雙重負面效應的影響下,不但 現階段國家競爭力因此江河日下,也連帶使得國家人口構成愈趨高齡化,而高齡化的人口構成再與已不容樂觀的國家競爭力形成惡性循環。此外,人力派遣亦使得職 場冷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年輕人再怎麼多才多藝,刻苦耐勞,管理者稍不順心,動輒貼之以「草莓族」標籤,並威脅解雇,這對於維繫組織生存最重要的底蘊─組織 文化,有著隱藏但巨大的破壞力。
依據該草案的內容,目前充斥於職場中「假派遣之名、行雇用之實,卻處處剝削勞工職場權益」 的現象將被徹底瓦解。未來組織使用派遣勞工將須負擔更高的雇用與訓練成本,而派遣勞工的職場權益則可獲得強化,如能通過草案,相信過去由某些企業主所主 導,並發表於報章雜誌上那種汙染視聽的草莓族論調,應會消失無蹤。
希望未來該草案能順利三讀通過,且不向利益團體妥協,如此年輕人才能在一個受到尊重,且有發展的職場文化中發展生涯;年輕人得以安身立命,國家競爭力才能永續發展。
多年以來,年輕勞動階層深受派遣人力現象所苦。人力派遣機制,不但妨礙公私組織人力更新,也使得年輕勞動者生涯發展受阻,在這種雙重負面效應的影響下,不但 現階段國家競爭力因此江河日下,也連帶使得國家人口構成愈趨高齡化,而高齡化的人口構成再與已不容樂觀的國家競爭力形成惡性循環。此外,人力派遣亦使得職 場冷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年輕人再怎麼多才多藝,刻苦耐勞,管理者稍不順心,動輒貼之以「草莓族」標籤,並威脅解雇,這對於維繫組織生存最重要的底蘊─組織 文化,有著隱藏但巨大的破壞力。
依據該草案的內容,目前充斥於職場中「假派遣之名、行雇用之實,卻處處剝削勞工職場權益」 的現象將被徹底瓦解。未來組織使用派遣勞工將須負擔更高的雇用與訓練成本,而派遣勞工的職場權益則可獲得強化,如能通過草案,相信過去由某些企業主所主 導,並發表於報章雜誌上那種汙染視聽的草莓族論調,應會消失無蹤。
希望未來該草案能順利三讀通過,且不向利益團體妥協,如此年輕人才能在一個受到尊重,且有發展的職場文化中發展生涯;年輕人得以安身立命,國家競爭力才能永續發展。
星期日, 1月 26, 2014
加薪?天方夜譚!
經濟評論者馬凱教授日前在聯合報發表一篇「加薪,這麼做!」(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8426272.shtml),
文中分析造成國內目前普遍低薪現象兩大主要原因:產業性質與教育體系。詳言之,高科技產業依賴機器代工,這類產業的就業機會本來就不多,當國家傾全力發展
這類產業時,就容易造成人力過剩的現象;另一個就是技職教育體系與普通大學的教學方式愈趨相同,教出來的人才也就相當類似,如此使得人力過剩的問題更形嚴
重。基於此,馬凱教授認為解決之道在於從現在起努力扶植傳統產業與培育相關人才,藉此增加就業機會與提升薪資。
但這樣的立 論其實有問題,因為一個國家的產業政策必須考慮與其他國家之間競爭力的比較以決定其核心競爭能力,從而決定出產業政策發展方向,人才培育就是其配套措施。 從歐美工業化先進國家的產業發展軌跡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為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投入許多資源發展高科技產業幾乎是必然趨勢,所以很難說這是國家產業發展政 策錯誤,反而是有瑕疵的配套措施,也就是有問題的教育政策,才是導致今日低薪問題的主要原因。進一步說,我們今天看到這種因為發展高科技產業政策加上不當 教育政策所造成人力低薪的副作用,也是在政策實施了十幾年之後的今天才赫然發現。正如蝴蝶效應般,從微小的能量累積出巨大的風暴,這些政策問題也是從小處 累積,最後在某一點爆發成為今日你我所見普遍且嚴重的低薪問題。所以如果這時候再說要從產業政策與人才培育著手,就好比《莊子•外物篇》 中涸轍枯魚的故事寓言一樣,都是緩不濟急。
只 是,從馬凱教授的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更深入探討,為什麼國內的低薪現象如此普遍,且難以改善呢?其實利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就可以解釋。經濟學中把交易行為 發生的場域稱為市場,市場中一切對人類而言具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交換,人力資源自然也可以被視作可用以交換的商品之列。市場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方共同決 定,只有在雙方彼此同意的價格下,交易行為才會發生,而這個雙方彼此都同意的價格就稱為「均衡價格」。根據經濟學家的觀察,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均衡價格會 下降;反之,當供給小於需求時,均衡價格會上升。所以,為什麼會低薪?因為勞方是人力資源的供給方,而資方是人力資源的需求方,目前勞方提供的人力資源遠 多於資方的需求,低薪現象也就自然發生了。
針對上面的論述,也有人會提出質疑,認為只要當個老闆需要的人才,就可以免遭池魚之殃,但事實上在一個人才濟濟的國家裡面,這種想法容易使自己認知失調。如果人力資源可以被視為商品,那麼每個人就可以被視作提供人力資源的供應者,公司組織則可以被視為人力資源市場的顧客。針對顧客的需求,人力市場或可再行細分為不同種類,但其市場型態都是屬於獨占性競爭。也就是說,每個個人所提供的人力資源內容與他人都有相同與不同的部分,其中不同的部分就是決定價格高低的關鍵,所以對個人來說,自己所提供的人力資源與別人所提供者不同的部份愈多, 愈有利於本身在與公司組織交易時,提高自己的薪資水準。
但在一個人才濟濟的國家裡,創造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性絕非易事,因為每個科系或專業都有一套標準作業程序來訓練人才,以確保品質。因此,相較於每個人所提供人力資源的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反而更多。進一步言,這些相同之處還會提高每個人所提供人力資源的替代性,進而提升其價格彈性,降低人力市場中供需雙方的均衡價格,也就是薪資水準。因此,除非自己本身所擁有的某項特殊才能正好是企業主所需,而且非常稀有,否則低薪乃是理所當然。無怪乎經濟學家們指出獨占性競爭市場是僅次於完全競爭市場的最佳市場狀態,它有利於交易市場中的 需求方,在人力資源市場中就是指公司組織。
既然都已經成為獨占性競爭市場,而且競爭激烈,加薪只是天方夜譚。
解 決之道,其實也在前述所提及經濟學的價格原理中,既然供給與需求決定市場價格,當供給少於需求時價格會提高,那麼如能迅速降低人力市場中的供給量或增加市 場的需求量,皆當為可行的方案。所以,人才輸出,或是劃定經濟自由區以吸引廠商投資以增加就業機會,都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而且,如果運用得宜,例如簽署 國際間合作計畫,還有機會使國家收生產者剩餘之效,充實國庫。在這樣的狀況下,搭配前面馬凱教授所說的產業與人才培育調整政策,多管齊下才能兼收短期與長期政策成效。
有人看到了這個關鍵,三番兩次地透過媒體大聲疾呼此類政策的重要性,可惜曲高和寡。也許現在的環境就是不適合推行此等政策,只有等到哪天驚覺積重難返、無力回天時,屆時再看看許多評論與檢討文章,然後唏噓一番吧。
但這樣的立 論其實有問題,因為一個國家的產業政策必須考慮與其他國家之間競爭力的比較以決定其核心競爭能力,從而決定出產業政策發展方向,人才培育就是其配套措施。 從歐美工業化先進國家的產業發展軌跡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為了提高其國際競爭力,投入許多資源發展高科技產業幾乎是必然趨勢,所以很難說這是國家產業發展政 策錯誤,反而是有瑕疵的配套措施,也就是有問題的教育政策,才是導致今日低薪問題的主要原因。進一步說,我們今天看到這種因為發展高科技產業政策加上不當 教育政策所造成人力低薪的副作用,也是在政策實施了十幾年之後的今天才赫然發現。正如蝴蝶效應般,從微小的能量累積出巨大的風暴,這些政策問題也是從小處 累積,最後在某一點爆發成為今日你我所見普遍且嚴重的低薪問題。所以如果這時候再說要從產業政策與人才培育著手,就好比《莊子•外物篇》 中涸轍枯魚的故事寓言一樣,都是緩不濟急。
只 是,從馬凱教授的這篇文章,我們可以更深入探討,為什麼國內的低薪現象如此普遍,且難以改善呢?其實利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就可以解釋。經濟學中把交易行為 發生的場域稱為市場,市場中一切對人類而言具有價值的東西都可以交換,人力資源自然也可以被視作可用以交換的商品之列。市場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方共同決 定,只有在雙方彼此同意的價格下,交易行為才會發生,而這個雙方彼此都同意的價格就稱為「均衡價格」。根據經濟學家的觀察,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均衡價格會 下降;反之,當供給小於需求時,均衡價格會上升。所以,為什麼會低薪?因為勞方是人力資源的供給方,而資方是人力資源的需求方,目前勞方提供的人力資源遠 多於資方的需求,低薪現象也就自然發生了。
針對上面的論述,也有人會提出質疑,認為只要當個老闆需要的人才,就可以免遭池魚之殃,但事實上在一個人才濟濟的國家裡面,這種想法容易使自己認知失調。如果人力資源可以被視為商品,那麼每個人就可以被視作提供人力資源的供應者,公司組織則可以被視為人力資源市場的顧客。針對顧客的需求,人力市場或可再行細分為不同種類,但其市場型態都是屬於獨占性競爭。也就是說,每個個人所提供的人力資源內容與他人都有相同與不同的部分,其中不同的部分就是決定價格高低的關鍵,所以對個人來說,自己所提供的人力資源與別人所提供者不同的部份愈多, 愈有利於本身在與公司組織交易時,提高自己的薪資水準。
但在一個人才濟濟的國家裡,創造自己與他人的差異性絕非易事,因為每個科系或專業都有一套標準作業程序來訓練人才,以確保品質。因此,相較於每個人所提供人力資源的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反而更多。進一步言,這些相同之處還會提高每個人所提供人力資源的替代性,進而提升其價格彈性,降低人力市場中供需雙方的均衡價格,也就是薪資水準。因此,除非自己本身所擁有的某項特殊才能正好是企業主所需,而且非常稀有,否則低薪乃是理所當然。無怪乎經濟學家們指出獨占性競爭市場是僅次於完全競爭市場的最佳市場狀態,它有利於交易市場中的 需求方,在人力資源市場中就是指公司組織。
既然都已經成為獨占性競爭市場,而且競爭激烈,加薪只是天方夜譚。
解 決之道,其實也在前述所提及經濟學的價格原理中,既然供給與需求決定市場價格,當供給少於需求時價格會提高,那麼如能迅速降低人力市場中的供給量或增加市 場的需求量,皆當為可行的方案。所以,人才輸出,或是劃定經濟自由區以吸引廠商投資以增加就業機會,都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案。而且,如果運用得宜,例如簽署 國際間合作計畫,還有機會使國家收生產者剩餘之效,充實國庫。在這樣的狀況下,搭配前面馬凱教授所說的產業與人才培育調整政策,多管齊下才能兼收短期與長期政策成效。
有人看到了這個關鍵,三番兩次地透過媒體大聲疾呼此類政策的重要性,可惜曲高和寡。也許現在的環境就是不適合推行此等政策,只有等到哪天驚覺積重難返、無力回天時,屆時再看看許多評論與檢討文章,然後唏噓一番吧。
星期六, 1月 04, 2014
創新,從未萌芽
最近看了一篇報導,是關於國內智慧型手機製造商龍頭與大陸小米機
今年的出貨預估比較,市場對於後者的評估顯然較前者樂觀。這家國內智慧型手機大廠過去曾在媒體廣告中標榜自己的創新精神,如今面對市場對其出貨量的保守評
估,今非昔比,令人不勝唏噓。文章中提到市場對其出貨量持保守看法的主要原因:這家手機製造廠商新一代的旗艦機種與先前的旗艦設計上大同小異,如果沒有
「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那麼與大陸小米機比較,將難以凸顯優勢。
所以,這篇網誌就談談「殺手級應用」,從它的本質到如何實現。
「殺手級應用」,維基百科裡有簡單明瞭的定義:「某個非常有用電腦程式,並且使消費者願意為這個程式購買某個硬體軟體產品的電腦程式。」(http://zh.wikipedia.org/wiki/杀手级应用), 對於手機而言,指的就是手機裡的某一個或數個APP為該廠牌手機所獨一無二,使用者在用的時候會有:「怎麼有這麼好用的軟體?」「要是其他手機上面也有這 個軟體就好了。」簡言之,就是讓人耳目一新,而且會一再使用。如果可以讓使用者產生前述的感覺,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一再使用的特徵,那就可以斷言,這個手機 裡面有所謂的「殺手級的應用」。
可以說,這種「殺手級應用」是一種空前絕後的創發,在學術領域裡,它則被歸類為是「創新」 的一種形式。所以,殺手級的應用本質上就是創新,也就是這家龍頭大廠曾經一度所標榜的精神。創新並非易事,創新的活動也難以觀察,所以,學者再怎麼研究, 也只能把創造的活動依特徵分成各種不同的時期,加以描述(http://wiki.mbalib.com/zh-tw/创新),至於如何創新,以及進行創新活動的一般特徵,則付之闕如。
不過,倒是有許多研究者指出,舒適的環境與充足的睡眠對於人類進行創造活動時有莫大助益(http://te.ntpc.edu.tw/ezfiles/6/1006/img/38/070-04.pdf)。如果這些研究所言為真,那麼可以說,創新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靈光一現,它需要一個人在精神充足且舒適的環境下才容易展現。
這樣一來,那篇手機出貨量預估的報導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如果沒有高層支持與環境配合,「創新」永遠只是個口號。試問如果加班文化成為了公司形象,能期待一間公司有什麼驚人的創新?頂多只能期待它的產量而已。
所以當有其他生產效率更高的廠商進入市場後,生產效率較差的自然就會居於劣勢,甚至被淘汰,這不是大學的基礎經濟學就學過的事嗎?
所以,這篇網誌就談談「殺手級應用」,從它的本質到如何實現。
「殺手級應用」,維基百科裡有簡單明瞭的定義:「某個非常有用電腦程式,並且使消費者願意為這個程式購買某個硬體軟體產品的電腦程式。」(http://zh.wikipedia.org/wiki/杀手级应用), 對於手機而言,指的就是手機裡的某一個或數個APP為該廠牌手機所獨一無二,使用者在用的時候會有:「怎麼有這麼好用的軟體?」「要是其他手機上面也有這 個軟體就好了。」簡言之,就是讓人耳目一新,而且會一再使用。如果可以讓使用者產生前述的感覺,而在行為上表現出一再使用的特徵,那就可以斷言,這個手機 裡面有所謂的「殺手級的應用」。
可以說,這種「殺手級應用」是一種空前絕後的創發,在學術領域裡,它則被歸類為是「創新」 的一種形式。所以,殺手級的應用本質上就是創新,也就是這家龍頭大廠曾經一度所標榜的精神。創新並非易事,創新的活動也難以觀察,所以,學者再怎麼研究, 也只能把創造的活動依特徵分成各種不同的時期,加以描述(http://wiki.mbalib.com/zh-tw/创新),至於如何創新,以及進行創新活動的一般特徵,則付之闕如。
不過,倒是有許多研究者指出,舒適的環境與充足的睡眠對於人類進行創造活動時有莫大助益(http://te.ntpc.edu.tw/ezfiles/6/1006/img/38/070-04.pdf)。如果這些研究所言為真,那麼可以說,創新是天外飛來一筆的靈光一現,它需要一個人在精神充足且舒適的環境下才容易展現。
這樣一來,那篇手機出貨量預估的報導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如果沒有高層支持與環境配合,「創新」永遠只是個口號。試問如果加班文化成為了公司形象,能期待一間公司有什麼驚人的創新?頂多只能期待它的產量而已。
所以當有其他生產效率更高的廠商進入市場後,生產效率較差的自然就會居於劣勢,甚至被淘汰,這不是大學的基礎經濟學就學過的事嗎?
訂閱:
文章 (Atom)